微 信 扫 一 扫
东乡:四水归库宝地,景美人和业兴
发布时间: 2024-05-07 来源: 揭阳日报 作者: □记者 潘彬彬

●“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177)



东乡村位置图。阿 龙 制图

东乡村鸟瞰。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 郑楚藩 摄

东乡村魏氏本道公祠。

东乡村三山国王庙。

东乡村篮球场。

揭阳大桥北引桥从东乡村境经过。

东乡村委会。

魏锦珠(一排右四)参加中南区戏曲汇演潮剧代表团。资料图片








  从双溪明月公园出发,沿南河北绿廊西行15.8千米,到达祠堂村码头路口,沿码头路北行500米,就来到榕东街道东乡村境内。2024年春,记者一行走进东乡村,这是我们“行走绿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报道经过的第68个社区(村),也是进入榕东境内的第16村。


  东乡村位于榕东街道中南部,在榕城区揭阳大道中段东侧,东与炉头村相邻,南与祠堂村相接,西与后畔村相交,西北、北部与梅兜村接壤,东北与钟厝洋村相连。全村面积约500亩,人口1300多人,为魏姓村庄。


  梅兜魏氏迁居建寨


  东乡村在清嘉庆(1796~1820)之前叫做“中乡村”,乡之北侧有曹姓村民居住之地,名曰“曹厝巷”(今在寨内中央,还有破旧房屋、地基、巷门斗石等)。据说,当时曹姓村民发展不顺利,人丁稀少,逐渐迁居他乡。


  清嘉庆辛未年(1811),梅兜村魏氏三房十八世祖魏和举来到此处,看到此地田园大多数在中乡地界东部,且中乡地形四水归库,似龙脉显现,是建乡的好地方,也为方便耕种管理,便举家迁到此处建宅定居。后来,梅兜村十五世祖魏潘园也有一房徙迁至此,居住于南端。


  魏和举家中殷实,先在寨的最南端建造一公厅,但该厅建后不久,被龙卷风刮为平地,只好改建为平房,后再在寨内建“四点金”一座和东乡书斋。魏潘园的子孙也在寨内建“三间内”公厅、伯顺公厅和伯东公厅,然后筑建寨墙和南北寨门,并在寨之西南处建设“三山国王庙”一座,形成一个完整的村落。至此,将中乡村改名为东乡村,沿用至今。


  后来,魏和举又在寨外建家俊前公厅和后公厅,其子魏平大再建“三壁联”一座和“本道公祠”。至民国之初,东乡村已形成九厅一祠的格局。


  神奇传说代代相传


  在东乡村中有一座雕塑十分引人瞩目,雕塑造型为一壮士手持关刀骑着雄马,气势轩昂。据村民介绍,该雕塑造型源于村中的一个传说,古时村中有一勇士在武举人考试中,手持130多斤重的关刀正在展示武艺时,不慎失手将关刀甩出,千钧一发之际,该勇士灵机一动,用脚将关刀踢起,此招一出惊艳众人,考官便当场问其是何招式?勇士答曰:“飞星踢斗。”虽侥幸过关,但勇士却因此脚部受伤,考试后回到家中不久便一命呜呼,后虽获封武举人,却无福消受。村民对此都表示十分惋惜,虽没有相关史料记载该勇士,但其聪慧过人、武艺强大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激励着村民奋勇向前。


  除了武举人的传说,东乡村中还有另一则十分感人的传说,那就是有关姑嫂桥的故事。古时渔湖都的人上揭阳县城只有一条路可走,渔湖人亲切称之为南路,姑嫂桥就是这条路的必经之桥,而说起姑嫂桥的建造,人们就会想起为造福百姓建桥而牺牲自己的东乡村姑嫂。


  传说在明朝末年,渔湖凤林村有一吴姓富人,人称吴员外,其府第前有一条小河一直向南流入榕江,小河出口处三面水流湍急,形成一个漩涡,人称三角渡,住在附近一带几个村的村民上县城必须经过此地,因此凤林村人便在此设船摆渡。但每到台风季节,搭渡出行很危险,经常有因为大风骤起覆舟的事故发生,所以村民都很想在这里造桥。可是吴员外听信了家里“破肚军师”说流经吴府入榕江的河流风水很好,如果造桥会破坏风水,所以吴员外勾结官府,极力反对村民造桥。


  彼时东乡村住着一户魏姓人家,家里只有姑嫂两人,嫂子孙氏早年守寡,单生一子,其姑也因失婿而归住娘家,因此姑嫂和幼子三人相依为命,靠织布出售度日。谁料幼子长到10岁,在农忙季节挑草回家时搭渡过河,骤遇大风不慎失足落水,姑嫂俩闻之极度伤心,更感无桥之苦,于是她们暗暗立下誓愿:一定要建桥造福百姓。因此姑嫂两人更加勤劳织布积钱,附近很多村民知道后也一点点捐钱给姑嫂俩,帮她们筹钱造桥。


  一天,吴员外赶赴潮州府接受征收“三饷”事务,姑嫂见时机适合,立即与四乡串联,趁机修桥。附近乡亲在姑嫂的感召下,自备干粮和工具前来修桥。不久桥便建成,正当乡亲们为此高兴时,吴员外带着兵丁和家奴赶来,喝令毁桥。此时,魏家阿姑为阻止吴员外,不惜挺身而出与之拼命,后两人一起跌落桥下被水卷走。乡亲们为了纪念姑嫂俩为民造福的功德,便把桥定名为“姑嫂桥”。


  后来,姑嫂桥崩塌,人们在桥原址建起一座集交通、防洪一体的水闸,不过随着望江北路的建成,南路也失去了作用而被废弃,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座水闸,但魏家姑嫂不屈强权、为民建桥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东乡村不朽的精神瑰宝。


  民间艺术繁荣发展


  古邑揭阳素有“戏县”之称,清末,揭阳地区兴起纸影戏和木偶戏热潮,民间演出团体不断涌现,与县城相邻的渔湖和锡场两地的纸影班、木偶班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国时期,揭阳的潮戏班很多,几乎每个稍有规模的村子都有,有的更不止一班。彼时揭阳的潮戏班从数量到演出质量,在潮汕地区各县中都是首屈一指,不少戏班的知名艺人及其艺术成就,后来都被载入地方志,为人称道。


  东乡村民间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潮乐演出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村里有3班木偶戏班,为邻近乡村节日民俗活动演出,同时,村里也走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戏班明星,叫做魏锦珠。


  魏锦珠生于1928年,7岁时跟随父亲叔伯演唱小潮剧(木偶纸影戏),天资聪颖,声喉身段俱佳,不久,卖身于潮剧“六大班”之一——玉梨潮剧团(童年制)。解放后,剧团改造为国营玉梨潮剧团,1952年参加中南六省戏曲会演。1958年12月,广东潮剧院成立,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潮剧团合并而成,魏锦珠改为广东潮剧院第四团团员,1965年,戏剧改革排演现代戏,在导演、教戏老师的指导下,她担当不少戏剧的主角,有一定的知名度,因其精湛的演技、出色的舞台表演效果而深受百姓喜爱。


  独立建制始于设街


  清代嘉庆以前,中乡村、曹厝巷因地域小,地名未被官方收录。至清乾隆年间编修《揭阳县志》时,渔湖都图和村名表上,都没有这些村的名字。魏姓迁来后,继续使用中乡村名字。至清末,魏姓人口增多,形成完整村落后,启用东乡村名字。


  民国八年(1919),渔湖都划为7段(都下机构,大致与乡相似),东乡划为渔梅段所辖村落。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渔湖、官溪两都范围合置为揭阳县第七区,下辖18乡,东乡属渔梅乡,为其所辖13甲之一。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渔湖都范围7乡重新调整为5乡,东乡隶属渔西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建立渔湖区,全区划为12个行政村,后畔隶属梅联村。1952年,12村改建为15个小乡,东乡与附近的西洋陈、西洋林、炉头、后畔、廖蔡洋共6个村子合建为一个新小乡,因有6村合建,遂命名为陆联小乡,乡政府驻西洋陈。


  1955年冬,渔湖区设5个中乡,东乡为梅联中乡所辖。1957年1月,渔湖区5个中乡合并为2个大乡,东乡隶属梅联大乡。同年9月,梅联大乡与渔江大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下辖13个高级农业社,东乡隶属陆联高级农业社。12月,红旗人民公社改称渔湖公社,13个高级农业社改称管理区,东乡仍属陆联管理区。1959年3月,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东乡属陆联大队。


  1972年5月,渔湖公社调整陆联、燎原大队区划,增设凤林大队,东乡从陆联析出,划入新设立的凤林大队。


  1984年,随着公社改置为区、大队改置为乡,凤林大队撤销,东乡重新划归陆联乡。之后,陆联历经村委会、村公所等建制,东乡为其管辖。


  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揭阳市和县级榕城区。1993年7月21日,揭阳市政府批准将渔湖镇燎原、陆联2个行政村划出,在两村范围内设立榕城区榕东街道。当月,榕东街道办事处撤销陆联行政村,将其所辖6个自然村全部升格为行政村。东乡自此走上独立建制道路。


  产业振兴正当其时


  东乡村所在之处地势平坦,河流沟渠纵横交错,土壤肥沃,因而东乡村民主要以农业种植为生。1950年以来,东乡村历经了一系列变革,村民仍然以农业为主,农事之余从事夏布纺织、抽纱等手工生产业,在农业集体化期间,村民还办起了薏米加工厂、灯筒厂、碾米厂。


  随着改革开放,东乡村民逐步改变了单一的农业经济观念,向亦工亦商发展,经济收入大大增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巨大变化,村里建成不少楼房、工厂,还有不少村民开了布料商铺,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料市场,同时还办有以五金、玩具为主的私营企业以及各种玩具配件厂、五金厂、制帽厂等中小型家庭作坊,产业发展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东乡村借助揭阳大道建设、渔湖中路改造为契机,精心规划,修建工业区和完善布料市场内道路、下水道、供水供电等工程,搞好“雨污分流”“三通一平”工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并利用榕东街道作为玩具微电机专业镇街的品牌效应,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玩具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玩具制造工业村。据东乡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魏文波介绍,除了在推动玩具产业发展上发力,东乡村还结合实际,筹集资金建设东乡布料市场,建成30栋四层半商铺205间,通过集中管理,统一经营服务,为东乡布料贸易做大做强提供规范交易场所,更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除了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作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主体村之一的东乡村也紧紧抓住发展契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村政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打造“月桂东乡”。


  “我们村班子筹资700多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7亩,配套有老人活动室、健身区域、悠闲场所的东乡文化公园,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魏文波介绍,村里还进一步对文化公园进行升级改造,重新添置一批健身器材,并规划建设月桂绿色栈道,种植月桂等花卉,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同时升级村主干道,对村里老房子外墙进行维修并画上彩绘,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此外,东乡村还高度重视环卫管理市场化工作,投资28.5万多元,推行环卫市场化经营模式,大力提升村里环卫服务水平,让村民享受到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如今,东乡村内河清波潋滟,文化公园绿树婆娑,村民安居乐业,美丽乡村诗情画意。谈及下一步工作计划,魏文波表示,新一年东乡村将进一步推动电商综合商铺项目建设,凝聚电商产业发展合力,为村集体经济赋能增收。